參考資料篇

香港教統局基礎設施科、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電子書包計畫網站
e無比教室 http://www.scs.edu.hk/esb/intro.htm

「電 子 書 包」資 訊 科 技 教 育 試 驗 計 劃
錄自6月17日教育署新聞稿內
計 劃 背 景
  教育統籌局於1998年發表了《與時並進 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致力推動資訊科技學習及範式轉向的嶄新教學模式。踏入第四年,無論校內的電子設備,或是師生對電腦的認知,都有十分明顯的改善與進步。
  為了營造自學及協作學習環境,以及配合課程發展,教育署將於下學年引進「電子書包」概念。
  電子書包能與教科書互相配合,達致相輔相承的效能。學生可透過電子書包,即電子手帳或筆記簿型電腦等硬件設備,連接學校的區域網絡和互聯網,隨時查閱學校內聯網資料及搜尋互聯網上龐大的學習資源,按個人所需取用學習資源,並可下載及使用本質沉重的教學工具,如地圖及字典等,減少了傳統書包的盛載內容及減輕重量。
  教師只需在上課前或進行相關活動時向學生派發電子書包便可立即使用,省卻了往來電腦室的時間,有助提升學與教的效益。另外,部分舊式校舍礙於設計及空間的局限,難以增設電腦室供學生使用,電子書包亦是其中一種解決辦法。
  目前,全港 46,000 名教師已完成基本程度的課程,同時所有學校都已接連互聯網,其中超過90%更採用寬頻上網,加上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在近年趨於成熟,採用這技術將有助師生們更有效及更有彈性地使用校內的硬件設備。
   無線網絡有助推動互動學習及專題協作學習,師生們能在校園任何一個課室、禮堂、操場等,進行互動式及小組式的學與教活動,有效推動教學範式轉移。
計 劃 簡 介
   參加電子書包試驗計劃的學校共有10所 ( 見下表 ),有關學校已就應用無線網絡技術於教學上制定教學方案,並會在下學年試驗應用電子書包於教學上的可行性。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 鳳溪小學
-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 保良局黃永樹小學
- 保良局陳溢小學(上午校)
-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
- 柏立基教育學院校友會李一諤紀念學校
- 麗澤中學
- 佛教黃藻森學校
- 裘錦秋中學

計劃分3 階段推行:

1
2002年5至8月將按各試驗學校的教學需要採購及裝置有關設備,測試網絡及系統的穩定性,並對教師及學生進行相關培訓。

2
2002/03學年,試驗學校會按各自制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實踐及評估。

3
2003年6至8月,試驗學校向學界分享及推廣應用電子書包的教學經驗。
   計劃的預算開支為400萬元,包括為各試驗學校鋪設無線網絡、購置電子手帳及筆記簿型電腦等。每所學校可最多獲分配80部「電子書包」,用以試驗各種教學模式。
   電子書包計劃的有關設備均經電訊管理局檢定,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教育署亦會制定使用指引供學校參考,如適當的使用時間和座姿等,確保學童的健康。
   教育署首席督學(地域支援)佘孟強調,推行「電子書包計劃」並非要完全取代傳統書包及傳統教科書。他相信「電子書包」不單能減輕書包重量,亦能擴闊學與教的資源,令師生皆可獲益。
教育署
二○○二年六月十七日( 星期一)
「電 子 書 包」資 訊 科 技 教 育 試 驗 計 劃
計 劃 大 綱
1. 目標:
在校園範圍內建立無線網絡,利用手提電腦或電子手帳,使師生們能在一個較自由及雙向的環境下,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推動教學範式轉移。
2. 概要:
2.1約 40手提電腦或80 部電子手帳,在需要一人一機時,全班同學皆可人手一機。
2.2 師生皆可聯接校園固網及校外互聯網。
2.3 教師可將資料、訊息分發給學生,學生亦可在系統內回應;故此,除單向的展示外,在這系統上亦可進行測驗及考試。
2.4 學生之間,亦可進行交流及討論。
2.5 教與學活動可在任何一個課室內進行,或同時在幾個課室內進行。
2.6 教與學活動亦可在校園內其他地方進行,如:禮堂,雨天操場......等。
3. 無線網絡方案要求:
3.1 無線網絡:
3.1.1範圍幅蓋整個校園 (有足夠的收發射點 Access Points) 。
3.1.2可靠的平台。
3.1.3足夠的數據流通量及可接受的傳輸速度。
3.1.4建基於廣為接受的工業標準及協議 (Protocol) 。
3.1.5有擴展的空間配合未來的發展。
3.1.6為現時校內固定網絡的伸延,建設時作最少的干擾。
3.2 手提電腦或電子手帳:
3.2.1結構耐用及易於攜帶,具後備電池。
3.2.2中英文輸入容易。
3.2.3有設備可供貯存及蓄電。
3.3操作系統及應用軟件:
3.3.1手提電腦或電子手帳包括基本的操作系統及應用軟件。
4. 利用無線網絡進行教與學活動的一些建議:
4.1 盡量利用無線網絡的優點,進行互動式的教與學活動。
4.2 盡量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學」方面,教師作為引導及啟發的角色。
4.3 多用小組形式學習,推動學生的合作合群的意識。
4.4 配合互聯網的學習,提高學生資料搜集及資料分析能力。
4.5 可切合時事,及作出適當反應。
5. 試驗計劃的預算行事曆:(2002年6月教署提供實際進度)
2002年 2月
與學校緊密聯絡,
協助學校制定計劃及所需;
編寫標書,
邀請公司投標;
確定標書。

制定教與學計劃,
確定網絡方案,
確定所需硬件及軟件;
接待承辦商,
提供校內建立無線網絡資料。

2002年 5月6月
與學校密切聯絡,
監督承辦商建設網絡;
提供對學校的其他支援,如:教學資源的介紹......等。

協助承辦商建設網絡,測試網絡及接收網絡。
2002年 7月8月
與學校緊密聯絡,
試驗教與學的新模式,
制定新學年計劃。

初步試驗教與學的新模式:如課堂試教、試後活動、暑期活動等
2002年 9月-03年8月
與學校緊密聯絡,
推介教與學的新模式。

跟試驗學校分享教與學的新模式。(兩月一次,由不同試驗學校主講)
2003年 6月
計劃檢討及總結。
總結教與學的新模式。


  我們是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一群熱心資訊科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很感謝教育署基礎設施科的「電子書包」試驗計劃撥出寶貴資源,使我們能實行構想已久的夢想 ──「無比教室 」計劃 (Mobile Classroom) 。*「無比」音譯自 Mobile
  減輕學生書包的負重,可算是一般人對這計劃的基本想法,又或有的誤認為只是把Powerpoint讓學生自己去按,其實「電子書包」計劃的願景並不儘然。* 願景即Vision
  隨著龐大的資訊網絡出現,資訊科技教與學的模式必然跟隨改革。而結合手提電腦、無線網絡和電腦教具的全方位課堂,更將是未來學習的標準模式。通過我校「無紙美術」的成功經驗,我們深信這種新模式的教學效能,將更無可比擬,所以把這個計劃定名為「無比教室 」計劃,取自英語Mobile一詞 ( 解作流動 ) 的音譯,期望學生也有著無可比擬的成就。
  學科的知識源自生活,亦與社會息息相關。可是單就課本上的幾段文字、幾張圖片,實未能滿足中小學生的求知慾及個別差異;而且,社會資訊瞬息萬變,各學科的輔助資料更數之不盡,因此我校通過是次計劃,嘗試自己設計高年級網上動態課本及課節單元,配合香港課程改革的理念,將理想中的「教與學」模式放到網絡上去,把未來教學模式,今天實行。

「無比教室」具備以下理念:

1. 本著「免費」、「有網絡就能用」和「簡單直接」三大基本原則來設計的。
2. 電子書以「連續性」為設計準則,令學生可以由始至終地完成一個學習單元。
3. 本著 eBook 的概念,再加以拓展。
4. 整合了網絡的免費資源,為學生提供強效的輔助學習解難工具,真正體現「書包電子化」的理念。
5. 課節都有不同的網上活動。
6. 發揮手提電腦加上無線網絡的最強學習模式 ----「隨時隨地學習」。

總結:

我想,當鄰近地區也盤算如何用無線網絡教學,或只想手提電話購物消閒時,本港一群天真瀾漫的小學生,卻在郊野甚或遠至國外,運用無線網絡科技一邊考察,一邊上網瀏覽多媒體教材、搜尋資料學習、通過電腦硬件作小實驗,還即時email學習成果時,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界的前瞻氣魄,將確切顯示在全球教育工作者眼前了!
最後,更謹代表本校師生,特別多謝教育署基礎設施科首席督學佘孟先生,沒有他對資訊科技教學的執著、遠景和氣魄,就沒有今天的電子書包計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xe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