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聞報導中時常說百分之多少的人怎樣、有幾成的中小學生怎麼樣的,可是都沒有人問過我的意見呀?

BOX:你的觀點是什麼?事先動動腦想一想吧!
□新聞報導裡出現的數字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這些數字會騙人嗎?
□新聞裡的街頭訪問表達的意見,是代表多數人都這樣想嗎?
□新聞裡說某市長有百分之多少的支持度,是指訪問了全市民的結果嗎?

米迪亞看數字:數字怎麼算出來?
 我們時常可以在報章雜誌的內容中看到各種數字,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瞭解許多社會現象、趨勢或一般人的想法。例如各種調查數字顯示縣市首長的支持度、治安滿意度、家長對教科書版本的看法、學生的快樂指數……這些數字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代表誰的意見呢?為什麼都沒有人問過我的意見呢?

◎問卷調查蒐集意見
 或許有的人曾經在家裡接到要求電話訪問的調查,例如問你家裡正在看哪個節目、問你家有沒有使用什麼牌子的牛奶?選舉時支持哪一黨或哪一位候選人……這些都是市場調查公司透過電話簿或利用電腦選號而撥到你家裡要求你們家提供意見的電話調查。
 此外,街頭有時會有人要求訪問、或者發問卷請你勾選,或者學校要調查學生或家長的意見,也會發一張問卷要求學生填寫或帶回家請家長填寫。這些都是蒐集人們的意見或想法的方式之一。

◎全部調查VS.抽樣調查
 有關的數字報導中,一般分為普查和抽查兩個部分。普查是全面性的調查,透過普查通常能獲得精確的數字。例如政府透過人口普查瞭解全國的人口數,又如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至94學年度,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達85.15%,表示一百個高中畢業生裡,有85.15人繼續升學,而有14.85人沒有繼續升學。而到94學年度,全台灣有1831913的小學生。」因此,如果你是94學年度仍在小學就讀,你也是這些數字當中的一份子。
 另一種調查方式是「抽樣調查」,由於要調查的對象可能非常多,因此就抽取一小部份的調查對象,得到的結果再推論到整體。例如:董氏基金會的一項「兒童青少年日常生活及情緒現況」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常常感到不快樂;有四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覺得與爸媽的相處時間不夠長。」這個調查是針對國小五年級以上到國中的學生,但是這樣的對象全國有一百多萬人,所以只能訪問一部分,而無法訪問全國的中小學生了。

◎幾個人可以代表多數人嗎?
 調查是一門統計科學,必須運用一套有系統的科學方法實施與精密計算,像美國的總統大選在選前的民意調查幾乎可以預測選舉的結果。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統計數字都依據統計科學,尤其有時媒體希望迅速蒐集民眾的意見,因此可能只是訪問少數民眾意見。例如媒體的「街頭民調」,透過麥克風和畫面呈現幾位路人的說法,記者再根據這些說法下結論,可能會讓觀眾誤以為似乎大家的意見都一樣。
 有時,媒體也可能利用剪接、選擇一些與媒體立場一致的觀點、或為了譁眾取寵、提升收視率,而讓報導呈現出某一觀點,在經過媒體的重重製作過程之後,而真相可能隱藏在背後呢。觀眾必須知道,媒體只是呈現一部份、少數人的觀點,而不是多數人或正確的意見。

◎數字也有立場?
 數字應該是中立的、客觀的,不帶偏見的。但是新聞的篩子(新聞價值)可能會根據拿著篩子的人(媒體中生產新聞的人)本身既有的立場或偏見,而片面性的選擇部分數字、甚至是刻意的解讀或扭曲數字的意義,而使數字彷彿也會震撼人心。
 媒體運用數字,描述與告訴我們意義是什麼;但是有心者也操控數字,透過數字傳達特定的想法和價值,因此數字也無法中立了。
 要透析數字的迷障,我們必須學習判斷真偽,瞭解數字背後的意義才是啊!

BOX:米迪亞之超級比一比:數字障眼法
 相同的數字因為不同的解讀和推論,顯示出來的意義可能不一樣,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則新聞的數字解讀例子瞭解,同樣的調查數字可能做不同的解釋。
 一項調查顯示,高達七成五的民眾贊成中小學使用統一版本教科書,並有近七成民眾對現今教育沒有信心,而六成五民眾表示不會考慮讓下一代到大陸受教育,比去年六成一略降,表示會的比率,也從去年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九,下降為今年的百分之二十五點六。(國語日報,2007/1/17報導)
 解讀一:因為對台灣教育沒信心,所以每四位家長中就有一位家長想讓子女去大陸求學。(百分之二十五等於四分之一)
 解讀二:民眾對台灣教育恢復信心,所以想讓子女到大陸求學的家長比起去年減少逾百分之二。(百分之二十七點九減去百分之二十五點六等於百分之二點三)
 那麼到底是「有信心」還是「沒有信心」呢?數字的解讀雖然難免會牽涉到個人的主觀判斷,但是,讀者應該不要從單一的數據逕下個人判斷,除了瞭解發佈數字的媒體是否具公信力外,還要旁徵博引,再多參考其他的調查、事實、各類指標和現象,以建立自己有道理和說服力的看法。

BOX:晚餐的表決大會:漢堡薯條大勝利?
 小明家裡包括爸媽和三兄妹共五人。但是小明覺得比起媽媽的營養愛心晚餐,漢堡薯條更有吸引力。有一天,小明跟父母表示家裡要實施一場晚餐的表決大會,而且,為了公平起見,每一位家裡的成員都有表決權利。
 相對於小明的漢堡薯條,爸媽認為當然是注重營養均衡的愛心晚餐好,但是小明事先跟弟妹說過,只要跟著他舉手,他就把玩具分給弟妹玩。當晚,表決的結果,三票對兩票,小明提議的漢堡薯條勝利了……
 你覺得小明的「少數服從多數」的理論對嗎?如果你是小明的爸媽,你要怎麼辦?

BOX:營養午餐調查練習
 每天吃學校的營養午餐,你曾經聽過抱怨的聲音嗎?這些抱怨的聲音是少數還是多數人?請問老師全校吃營養午餐的人數,再訪問幾位同學,整理出受訪者的意見,並且計算一下,你所呈現的意見代表的是百分之幾的意見?
 如果你是校刊編輯,你會刊登這則報導嗎?

BOX:米迪亞超能裝備大顯像
千里眼:必須參考調查單位的公信力和科學方法,不可以全盤相信數字。
放大鏡:媒體有新聞價值的篩子,解讀出數字意義的背後可能帶有偏頗的觀點。
順風耳:民主社會裡雖然少數服從多數,但多數也需尊重少數的意見;尤其具有專業性質的議題應該考慮專家意見,而不是一般民眾的意見。

數字好好玩BOX:媒體小智庫
定期調查媒體素養教育實施情況、學生的態度、價值與行為的改變等學習效益評量,評估媒體素養教育是否達到目標,作為政策修改與制訂的參考依據。(來源: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意見調查之報導,應遵守下列規定:(一)明確說明調查之委託者、執行者、調查目的、樣本之代表性及抽樣誤差。(二)客觀呈現調查結果。(三)選情之調查與預測,應本客觀公正之原則和立場,不得為特定對象或特殊目的而報導。(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


和米迪亞聊聊天:互動信箱
 有什麼心得、想法、疑問想和米迪亞分享或聊一聊嗎?歡迎大家加入米迪亞的陣容,有空來敲一敲米迪亞的信箱(talktomedia@gmail.com)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xe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